“把手臂放在演示臺上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吸食毒品后的身體變化。”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逼真的模擬畫面,讓青少年直觀感受到毒品的危害。從“普法”到“護苗”,青少年法治教育如何“看得見、摸得著”?2月23日,記者跟隨“E法黔行·網絡普法看貴州”采訪團來到三穗縣人民檢察院。
三穗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是三穗縣人民檢察院打造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青少年法治教育陣地,主要開展法治教育、犯罪打擊、行為矯治、精準幫教、凈化環境等工作。
“2023年6月基地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以來,已接待中小學生等參觀體驗者139批次4000人次。值得一提的是,自2023年以來,我縣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率下降了20%左右。”三穗縣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易云亮說。
沉浸式普法“看得見、摸得著”
三穗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楊承云表示,針對人大代表經年反映的“學校法治教育缺乏專門場所及案例教學的引導,法治教育效果不佳”問題,三穗縣人民檢察院打造了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首個具有時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的成規模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有“健康上網”體驗、“磁力數字”、預防校園欺凌知識競答對抗游戲、毒品識別檢驗等8處多媒體互動體驗平臺和19個電子手環打卡點,以及“風雨橋”“監獄”等2個實體建筑模擬場景,打破了傳統“說教式”的普法模式,為未成年人提供一個更加直觀、生動、富有感染力的法治教育環境。
“通過實地參觀和親身體驗,學生們在學到法律知識的同時,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和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觀念。”楊承云說。
據了解,該基地采用了高科技互動體驗技術,在“趣味互動”內容展示區,結合 “聲、光、電” 創新形式,設置了互動答題區域,青少年們可以通過搶答的方式,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鞏固法律知識。基地還建設了VR全景展廳,提供VR全景、語音視頻圖文介紹、電子地圖等供青少年體驗,還有打印明信片功能,明信片上附有二維碼,學生們把明信片帶回家,家長掃描二維碼,就可以看到孩子參觀時的各項打卡內容,了解孩子感興趣的法律知識點。
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一改傳統法治教育枯燥乏味的印象,讓青少年在新奇的體驗中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基地還開通了網上預約通道,預約滿20人就可開啟一次“法治之旅”。
此外,得益于先進技術的應用,不用去現場,也能獲得“沉浸式”體驗。青少年可以通過“貴州省法治宣傳教育陣地VR云展館”和“法衛青禾”微信小程序,進行線上VR參觀學習,偏遠地區學校也可以將相關資源同步接入直播課堂。
“五色”階梯護成長
“根據罪錯未成年人所涉行為性質、日常表現、家庭監護等情況,將罪錯行為分為嚴重涉罪行為(黑)、輕微涉罪行為(紅)、嚴重不良行為(黃)、不良行為(藍)、不端行為(綠)五類,采取黑色打擊、紅色管束、黃色幫教、藍色引導、綠色關注等分級分類矯治措施,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楊承云說。
針對未成年人罪錯行為干預矯治難的問題,三穗縣人民檢察院探索了“五色”階梯分級處遇工作法。
楊承云舉了個“五色”階梯分級處遇的成功案例。2022年8月,三穗縣檢察院在辦理一起9名未成年人涉嫌搶劫犯罪過程中,運用“五色”階梯分級處遇工作法,對涉案人員進行分級處理,干預矯治。對經幫教后屢教不改的3人提起公訴,判處刑罰,3人在服刑期間表現良好,均獲減刑;對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2人送專門學校教育矯治,2人參加中考且順利從專門學校畢業;對屬于從犯、具有自首情節的4人附條件不起訴,4人均通過考察,獲得不起訴,順利回歸社會。
據了解,三穗縣人民檢察院探索的未成年人綜合保護“五色”階梯分級處遇工作法獲評貴州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
楊承云介紹說,對未成年人罪錯進行分級,本質上還是出于對他們的保護,在前期對他們的教育矯治也很重要。基地常態化開展“法治關愛·守護成長”活動,組織全縣中小學校學生到基地接受教育,提高法治教育覆蓋面。“如縣檢察院通過專車接送方式,將良上鎮小巴冶教學點僅有的9名學生接到基地來上法治課,接受自我保護教育。”楊承云說。
此外,三穗縣人民檢察院還積極開展精準幫教服務,對于納入精準幫教的對象,該院制定個性化幫教方案,聯合相關部門到基地開展法治幫扶活動。由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和檢察官組成輔導團隊,為這些未成年人提供個性化的心理輔導和法治教育。
北京老年電動輔具健康屋提示所有客戶,進入初春,天氣早晚寒冷,注意增衣保暖,開電動代步車、電動輪椅出行,注意安全。
|